【十本书】阅读:予我以戈,予我以歌

2023-10-25 作者:黄燕云 来源:中国教师报 审核:

     一个人内心的丰沛深广,离不开阅读。世间万物皆可读,关键是否有心。深邃星空可读,悠悠岁月可读,幽微人心可读,而这一切都能在文字之海获得。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私以为,对于个体的丰富,行万里路不是必要,读万卷书却是必须。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同样,未经审视的万里路不值得行。若是不带诗心,不带阅读心,行万里亦是枉然。普鲁斯特一生都幽闭在那狭窄的房间,但不妨碍他创作出《追忆似水流年》,外在空间拘禁了他可以奔走广袤世界的肉身,却使他抵达生命的纵深处——他是在自己的内心,步履不停,千里,万里。

    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我们没有文名传世、千古流芳的奢望,但是只有不断丰富自我,方不辜负人之被称为会思想的芦苇。而阅读,是摆脱捆缚、抵挡琐碎、超越俗欲从而抵达自我、重构自我、丰富自我的最佳路径。

    回顾自己的阅读史,有些作品在成长之路留下烙印,它们或因机缘巧合,或因内在需求,出现在我的视野,照拂着我的内心世界。那些书籍,首先带我在生命的意义空间找到锚点,然后让我在个体生存的历史空间获得新的视角,以新的眼光打量世界,从而使视野得以穿透单向、单薄的喧嚣扰攘,发现可贵、可爱的理想人性空间。阅读,予我以戈,以坚硬锋利抵抗现实对自我的侵蚀;阅读,予我以歌,以温柔轻盈抵达灵魂栖居的诗意空间。

    走出“失重”,寻生命意义之锚

   童年时期,村里两位年轻人的突然身亡,启动了我的死亡意识,幼小心灵第一次认知到无常。死亡的突发性、不可预料性,带来的震惊和恐惧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尚未到来,但我已经被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绳索给网缚住了。我还没有找到应对痛苦的铠甲和武器,就被重重地击中了——青春阳光的好友意外去世。生命意义的终极之问叩响了我的心门。坠入生命虚无之境,我想寻找逃脱之路。于是,史铁生出现在我的视野中心。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最早接触史铁生也是在高中,《我与地坛》《合欢树》让多少人叹息、感动。这两篇都是作者成名之后的回忆文章,他早期的散文和小说描写了残疾人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痛苦,恐惧、疑惑、痛苦、绝望,直接扑面而来。一句“这都是命”无法解答他的疑惑和痛苦,想不通他就一直想一直想;《命若琴弦》标志着他思考的突破和飞跃。当奄奄一息的老瞎子将空无一字的“药方”传给小瞎子,并将应断的琴弦从1000根增加到1200根时,史铁生不仅是作家史铁生,还成了哲学家史铁生。他终于找到了“药方”——过程哲学:人生需要目的,但意义却在于过程。

   看清真相后仍然热爱,才是真正的勇敢。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史铁生是“未知死焉知生”。双腿截肢后,那个青涩、阳光的史铁生死去了,一个新的、痛苦的、超越的史铁生向死而生。他从个体、具象的残疾人身上看到了大众、抽象的“人的残疾”——人的困境和局限。“死的诱惑与至爱相同”,在《务虚笔记》中,他以爱为证来救赎人的困境。“在神的字典里,行与路共一种解释”,追求意义的过程赋予生命以意义,在艰难跋涉的过程中,以至爱为证。很长一段时间,我在生命意义失落导致的失重状态里无法落地,像一只无线的风筝;是循着史铁生用血照亮的丝线,才慢慢找到锚点,慢慢着陆。生命啊,它是由一个一个脚印连起来的,这些脚印都通向一个地方,但它们的旅程各不相同。生命意义之锚找到,才能抬头远望。

   这一望,望向了个体生存的历史空间。

    跳出“装置”,看多维世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类文艺大爆发,影视剧也迎来了黄金时代。有条件的家庭陆续添购电视机,黑白电视机是当时村里最重要的娱乐来源。那些万人空巷的现象级电视电影,都是通过那黑白屏幕传播的。其中,有一类民族情绪浓厚的作品广受欢迎,如《陈真》《霍元甲》《中华大丈夫》等。它们以反对侵略、振兴民族为主旨,看得人热血沸腾,激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绪,成为至少两代人的共同记忆。

   武侠小说和影视剧在当时的流行,也与这种民族情绪和意识分不开。百年来备受凌辱的历史,资本主义帝国的恃强凌弱让我们渴望锄强扶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然而,这种民族自强的情绪背面,却有着对资本主义强力世界的认同,向西方学习,成为西方、超越西方,这一逻辑无疑是欧洲中心主义的深刻渗透,以自强反抗西方的同时却又趋向西方。

   这种天然意识一直潜行,直到求学期间导师的课堂所授引导我对此进行反思。我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打量中国的历史、中西方的关系。19世纪英法文学史通行观念,以英法文学为标准来衡量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学,毋庸置疑是欧洲中心主义在文学世界的表现。

   一位学者发现了一种无处不在的“颠倒的装置”,它使很多现成的概念或知识被颠覆。比如在医学领域,最早是人们生病了,找各种方式去使其痊愈,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治疗知识,知识渐成体系;而现代医学知识体系建立之后,医生往往是以这个体系作为判断、治疗的依据,以此体系来“按图索病”。文学领域也存在这种装置。这种现象是多么常见,小时候无形中建立起来的对历史、世界的认知,就是一种“装置”,自以为客观地辨认着世界,突然发现只是偏见。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早就从哲学层面揭示了这种“装置”的存在。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因为他是以西方文化中的哲学内涵这一“装置”来审视中国文化的。西方哲学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而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到人性的完满为目的。戴上西方哲学这副“眼镜”,又如何能看见、理解中国哲学呢?从此,我看世界看历史多了一重维度,仿佛从二维进入三维。这种感觉,与刘慈欣在《三体》中描写的高维世界极其相似。人只能看到所处维度及以下的空间,无法看到更高维度。所谓“眼见为实”也许是偏见,必须寻找更多维度才有可能接近本相。

   “颠倒的装置”在韩毓海教授的《五百年来谁著史》中再次得到验证。他在“文明”观上与鲁迅一脉相承,反对西方资本主义所谓的“文明”,认为那是一种强力的野蛮;他深入反思“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批判它是以军事和金融扩张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攫取剩余价值的机制;打破“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等同于“世界经济体系”等同于“市场经济”的隐形逻辑,破除西方中心主义。这本书带来的全球视野,让我们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也引发我们对中国历史的重新审视。书中的观点也许无法全部认同,但作者打破西方中心、强力即合理的先在“装置”,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们固然不能固守传统文明、沉湎于过去,但也不能因为近代百年的落后而全盘否定曾经的辉煌。这本书稀释了民族情绪中的焦虑,让我们向西方学习时多了一份自信,在面向未来时多了一个方向。

    打破“单向度”,塑造丰富个体

   “颠倒的装置”的发现,让我们揭开视而不见的帘幕,窥得事物原来面貌。对历史的重新定位和反思,有助于发现世界的多维性。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西方国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而美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早早预见了欣欣向荣背后的弊端和隐患。他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批判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对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导致单向度社会和思想;个体浅层物欲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而自主思考能力、社会批判意识、反抗精神却丧失,生命内在鲜活饱满的汁液被榨干,只剩外表浮华苍白的空壳。作者让我们看到,如果毫无节制,使精神追求退缩,使技术狂奔、物欲膨胀,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马尔库塞提示的单向度的人和社会,在刘慈欣《镜子》中有着极端表达。他设想未来技术发展到极致,具备终极计算和存储能力的超弦计算机出现,模拟了我们所在的宇宙,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暴露在计算机面前,黑暗无处遁形,世界一片透明。最终,在“麻木的平静”“呆滞的庄严”中,人类世界灭亡了。这正是科幻小说的重要意义之一,科学推理结合想象,设想未来场景,对科技发展提出警示以观照当下。

   我们也许难以想象镜像世界真的到来,但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速,单向度的人越来越多,浅表性生存、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成为常态。这种感觉在捧读刘小川先生《品中国文人》系列作品时因对比而更加鲜明。那些鲜活丰富的灵魂,让人忍不住为造物主击节而歌,感谢他们创造出如此丰满的个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星空群星闪耀,熠熠生辉。在他们的照耀下,单向度的我们显得苍白乏味,如同没有面目的纸片人。都市生活切断了我们与山川风月的感应和交流,人的情感胸怀寄托于短暂浮华的人造物,个体生命的真实和深刻无法得到发展,圈养式生存造就贫乏、焦躁、空虚的茫然大众。物质的发展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意蕴层为涵养,势必挤压精神的舒张,麻痹内心知觉;一方面使人丧失本真感受,自我空间无力抵抗现实侵蚀;另一方面使人内心的乖张恶力之刺变得尖锐,伐向他者也刺向自身。

   人的丰富性离不开教育。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就提到:“文明人一生下来就被人捆在襁褓里……”他看到了“文明”对自由天性的戕害、对个体丰富的束缚。他把儿童还原为“人”,尊重其自由天性,把儿童还原为儿童,呵护其特殊性。童年的天性自由是走向丰富性的第一步。对“文明”、社会流俗保持警惕和距离,保持观察和反思,个人才有希望脱离技术理性的控制,生长出自我舒展的自然状态。这就是回归自然,尊重个体的意义。

   我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是平常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丰沛饱满的一生。我们渴望人性的空间是广袤无际的,这样才能还原个体本来的面目。

   阅读无形中塑造着个体,外在形象也许并不一定因阅读而有所不同,但内心世界却日趋丰沛。书中不一定有黄金屋,也不一定有颜如玉,但我知道,书中有戈矛,书中亦有歌谣。年华易老,唯阅读永恒。活到老、读到老、学到老,以思想之新生抵抗肉身之老朽;阅读不止,戈矛不废,阅读不停,弦歌不息。

 (黄燕云,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教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科幻文学。)

    十本书书单:

    《追忆似水年华》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

    周克希 等译

    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务虚笔记》

    史铁生 著

    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白鹿原》

    陈忠实 著

    作家出版社2019年版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著

    赵复三 译

    中华书局2019年版

    《三体》

    刘慈欣 著

    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五百年来谁著史》

    韩毓海 著

    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美〕马尔库塞 著

    刘继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刘慈欣科幻经典系列·镜子》

    刘慈欣 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

    《品中国文人》(1-5)

    刘小川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

    《爱弥儿》

    〔法〕卢梭 著

    方卿 译

    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