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传统文化全民阅读阶梯体系:我们如何着手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百篇》

2023-11-07 作者:任翔 来源:《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0月25日 06 版) 审核:

 任翔

   █我们既追求学术的高标准,又遵循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语言文字演化和形成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编排学习内容,充分尊重读者的不同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我们力求体现整体系统、分层分级、可学可用,科学呈现传统文化学习梯度,按照读者的接受能力,依次分为启蒙级、初级、中级和高级这四个层级,对应这四个层级,整体编写启蒙本、初级本、中级本和高级本,以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体系。

    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如何赓续? 一个民族绵延不断的悠久文明,如何发扬光大?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培养国民的文化素养,培育理想人格?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文化经典最能反映民族的性格与风格,最能体现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气象。这就是我们基于课题研究和充分调研后,整体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百篇》(以下简称“六百篇”,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缘由。

  文化之力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艰难困苦,孕育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身体力行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并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同时也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需要一套适应新时代国民特别是青少年阅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本,以当代的视野,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藉以育人、成人。我们决定编写一套循序渐进、适合社会各层次阅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本,帮助国民特别是青少年有序、有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实推动全民阅读文化经典奠定基础。

  编写思路三原则

   我们按照整体设计、分层分级、有机衔接、有序学习的思路,系统编写“六百篇”,在编写中坚持三个原则。

   其一,坚持学习者视角。我们既追求学术的高标准,又遵循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语言文字演化和形成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编排学习内容,充分尊重读者的不同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力求体现整体系统、分层分级、可学可用,科学呈现传统文化学习梯度,按照读者的接受能力,依次分为启蒙级、初级、中级和高级这四个层级,对应这四个层级,整体编写启蒙本、初级本、中级本和高级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体系。

   其二,坚持经典性原则。我们系统梳理中国现代各时期代表性语文教材传统文化选文及历史和思政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深入分析2015年来全国及各省市的中高考试题的传统文化内容,实地调查或文献调研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充分吸收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昭明文选》《乐府诗集》《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和《唐诗三百首》,以及近年出版的多种传统文化读物的优长。基于历史考察、现实需求和统计分析,我们选取了流传久远、影响深广和新时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必读可读的603篇(首/章)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还涉及古代科学技术、医学发明、中外关系等诸多内容,尤其注重选编亲情伦理、修身立德、家国情怀等主题的传世佳作。

   其三,坚持学以致用精神。我们力图以当代人的眼光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发读者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将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面向

   历史是精神的大写与展开,思想是文明的凝结与升华。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理念落地落实、落细落小,“六百篇”重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三大内容展开,突出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和尚中、家国情怀等主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是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维系民族生存、推动民族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本质的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如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革故鼎新等,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如贵和尚中的处事方法,文以载道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的生活理念等,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传统美德,如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崇德重义的优良风范,兼容天下的宽厚胸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融的家国情怀,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民族情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早已超越时空的界限,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六百篇”突出天人合一的人本观念、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贵和尚中的价值取向、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等主题。这些主题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天人合一的人本观念是中华民族民本思想最深沉的表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是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重要表现,贵和尚中的价值取向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则是贯穿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和尚中思想的红线,也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思想内核。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地融入经、史、子、集里,融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有事实、有理论、有方法,是中华民族自信的底气,也是砥砺前行的根本力量。

   “六百篇”是经、史、子、集的精华和精粹,注重思想性、审美性和可读性的统一。选文上起先秦,下迄民国,涵括诗歌、辞赋、故事、语录、杂记、尺牍、碑铭、序跋、诏奏、论辩、杂说、哀祭,以及小说、戏曲等体裁,是我国历代优秀诗文的荟萃,是新时代中国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读篇目。我们力求多角度挖掘和阐发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力求多维度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

  “横纵交错”编排框架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弦歌不辍。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科学性、时代性、普适性,“六百篇”整体设计、系统编写。纵向上,我们按照从经、史、子、集里择取的经典篇目有序编排,全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横向上,以单元形式呈现,每本书各设九个单元,各单元上下照应、前后衔接。四本书编排体例纵横贯通,编写框架眉清目秀,以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接受习惯。

   首先,经、史、子、集分类分级编排。经、史、子的选文自成序列,集部选文涵括文章和文学两大类,这些选文,分则自成序列,合则互为一体。以期使读者通过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地学习,能够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

   其次,经、史、子编排参考《三字经》记载的历代文人阅读经验,即由“孝经”到“四书”再到“诸经”“诸子”最后到“诸史”的学习序列。启蒙本《〈孝经〉和〈小学〉》单元,从《孝经》和《小学》里精选15篇文章,主要涵括学习、孝道、交友、行为、服饰、饮食等内容;初级本《四书精选》单元,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里精选39章,主要涵括仁爱、修身、为学、性善、义利、仁政等内容;中级本《诸经诸子》单元,从《周易》《礼记》以及《老子》《孙子》《管子》《墨子》《庄子》《公孙龙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里精选14篇文章,主要涵括自然观、道德观、历史观、价值观、逻辑认知、学习方法、军事思想、治国主张等内容;高级本《史传文》单元,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里精选8篇,主要涵括自强不息、崇德尚义、孝老爱亲、惠民利民、扶危济困等内容。

   启蒙本、初级本、中级本、高级本里的经、史、子选篇,皆为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佳作,蕴含在这些选篇里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能启发读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三,集部编排涵括文章和文学,文章和文学两条线,根据读者接受水平和文体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级提升。

   在文章编排方面,启蒙级主要学习蒙学经典,重点学习《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初步掌握声律与属对,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良好的语感;初级主要学习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台阁名胜记等杂记类文章,重点学习传统杂记类文章的文体结构、记叙方式以及叙事、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中级主要学习尺牍文、家书家训、碑铭文、序跋文等传统实用类文章,重点学习实用类文章的文体结构、说明方式及说明、抒情和议论的技巧;高级主要学习诏奏文、论辩文、杂说文等传统论说类文章,重点学习论说类文章的文体结构、议论方式及议论、辩驳和解说的技巧。

   在文学编排方面,文学学习整体系统,启蒙级主要学习浅易古诗词包括古诗初阶、歌唱之诗、传统节日诗词、廿四节气诗词,以及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初步了解传统节日、廿四节气及经典故事的基本知识和内容,体会汉语的音韵美和节律美;初级主要学习《诗经》、绝句、律诗和笔记故事、历史故事等,了解《诗经》、绝句、律诗和故事类的基本知识和内容,体会诗文的音律美和情感美;中级主要学习乐府(含古诗)、词、散曲及古典小说等,基本掌握乐府与古诗、词、散曲及古典小说的文体知识和内容,理解诗文的情感美和意境美;高级主要学习辞赋、古体诗、哀祭文及古典戏曲,掌握辞赋、古体诗、哀祭文及古典戏曲的知识和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美和哲理美。

  阅读文化系统研究为支撑

   我们经过十余年持续探索与实践,完成了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中国阅读文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研究”、国家语委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策略研究”以及北京市教育科学优先关注课题“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播途径与方法研究”。为解决调查研究中发现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教与学、学与行、行与信脱节的突出问题,我们将课题研究成果提炼、总结、深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行、信融合的教育模式,简称“学行信教育模式”。

   学、行、信三者融合形成辩证统一的整体,“学”是认识环节,“行”是实践环节,“信”则是对“学”和“行”两个环节认识的飞跃,由“学”到“行”再到“信”,从而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进而学以成人。《礼记·儒行》曰:“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论语·述而》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知识是人成长的基石,但知而不行、知而不信等于不知,教育只有和社会实践与个人思想实际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知识、悟真谛,方能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才能把所学的知识道理外化为实际行动,内化为精神追求。“学行信教育模式”中,学、行、信三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模式,强调系统学、切实行、真正信;学、行、信三者又是一个循序渐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要求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内化。

   为将“学行信教育模式”较好地体现在“六百篇”中,使国民特别是青少年通过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实现学、行、信三者并进,“六百篇”以单元形式呈现,每本书设9个单元,四本书共计36个单元,单元设置以文体为纲,以能力和素养为要,逐级上升。各单元均设计3个板块,分别为“导与引”“文与解”和“思与行”,3个板块前后关联,形成一体。

   首先,“导与引”主要引导读者学习,力图以简约的文字概述本单元的文体知识、选篇情况、学习方法及通过本单元学习应达到的目标。文体知识,即简要阐述单元文体的发展历程及变化特点,使读者了解该文体的来龙去脉;选篇情况,即明示本单元选篇的类型、数量及特色,便于读者心知肚明;学习方法,即根据本单元选篇体裁,提出适合本单元文体的学习方法,便于实践中操作。比如初级本第四单元《笔记故事》,这15篇笔记故事就蕴藏着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故在“导与引”中提出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阅读与生活紧密相连。

   其次,“文与解”包括题解、选篇、注释和解读。除启蒙本外,初级本、中级本和高级本均设有题解,简介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篇题含义,力求要言不烦,言之有据;选篇精选历代流传的经典篇目,其中不少篇目曾入选百年中小学语文教材,已成为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注释解释字词句,标注疑难字及古今不同的读音,解释常用的文法、重要的句式和句子大意,包括历史典故、地理沿革、职官制度、各种称谓、文学流派和现象、重要人物和事件等,力求简明准确;解读,即在精心研读选篇、历史文献及历代名家解读基础上,根据“六百篇”编写要求,深入浅出地阐释选篇的主要内容、文体结构和写作特色,深入发掘选篇的思想内涵及时代价值,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比如中级本《家书家训》单元里的《钱氏家训》,这是一部饱含修身处世智慧的治家宝典,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篇章,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行为准则做了全面规训。钱氏后人秉承祖训,造就了世代家风谨严、人才兴盛的传奇。现代钱氏家族更是人才济济,出现以钱玄同、钱穆、钱锺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为代表的文坛硕儒和科技巨擘,被世人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我们在解读时力图还原历史场景,又指出历史余韵,使读者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与教益。

   其三,为巩固提升单元学习效果,更好地体现知行合一理念,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目标,达到学以致用、学以成人之目的,本书在各单元后辟“思与行”栏目,具体涵括三个方面。

   一是记诵与积累。记诵与积累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读书方法,整理本单元的名言佳句、成语、典故、对联等,以启发引导学习者的兴趣,日积月累,集腋成裘,为其读书作文奠基。

   二是熟读与精思。传统教育非常讲究读书与思考,熟读以精思为基础,精思以熟读为凭依,两者相互为用,互为表里。在熟读本单元选篇的基础上,围绕本单元内容设计问题,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如启蒙本第三单元《传统节日诗词》里的“熟读与精思”题,在阅读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除夕等传统节日诗词基础上,引导读者思考这些节日诗词中描写的仪式感的内容,提出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三是学习与践行。学习是基础和前提,践行是学习的重点和关键,要以学促行,以行达信,实现学、行、信三者有机融合。编者从本单元里择取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目标相契合的内容,特别是蕴含在选篇里的美德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国家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以此设计问题,使读者在日用而不觉中践行。如高级本第五单元《论辩文》的“学习与践行”题。“一百年前,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满腔热血的梁启超呐喊:‘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呐喊震耳发聩,响彻在21世纪的今天。请联系实际,谈谈新时代青少年应如何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设计此题,旨在学行结合,引导读者不仅要学而知、学而思,而且要学而行、行而信。

   为提升“六百篇”的审美品质和文化意蕴,我们将中华美育思想融入其中,推动美学、美德、美文互融。

  “六百篇”精选了中国绘画、书法等不同门类的162幅艺术作品作为插图。所选插图涵盖了不同题材,既有表现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又有表达思想观念的山水画,还有托物寄情的花鸟画,皆为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代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而所选书法作品涵盖了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形式,均有极高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表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这些作品原作多数收藏于海内外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六百篇”用此作插图,与所选名篇佳作相互映衬,既能调动读者的阅读感受,又能帮助读者通过插图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文背后蕴含的深邃意旨。

  “六百篇”不但内容整体编排,封面也整体设计。四本书象征一年四季和人生四个阶段。四季颜色分别对应四本书。启蒙本用象征春季万物萌生的草绿色,初级本用象征夏季热烈奔放的朱红色,中级本用象征秋季沉稳大气的金黄色,高级本用象征冬天辽阔浑厚的月白色。春兰、夏竹、秋菊、冬梅是中国四季植物的代表,也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文化人格的象征,表现了中国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深切感悟。春夏秋冬与梅兰竹菊交相辉映,四本书,四个季节,伴随人生四个阶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演绎为人生的一篇和美乐章。

  (本文作者 任翔 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