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献荐读(第1期):青年研究参考资料(一)
2023年05月06日 11:27:12 作者:图书馆 来源: 审核:
为了持续做好文献资源服务工作,图书馆自5月起开展主题文献荐读工作,本期推荐的五本图书——《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青年亚文化的时代表征与引导对策研究》、《时代长镜头·新青年》、《青年成长心理学》、《当代青年的自我研究——以90后大学生群体为例》均来自超星汇雅电子书数据库,欢迎各位师生读者通过校园网络访问数据库网址http://www.sslibrary.com进行阅读。
作者:刘宏森
页数:204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中图分类号:D669.5
全书共分为七个篇章,体系纵横分明、脉络清晰;论理厚重渊博、求真务实;方法自成一体,观点新颖。各章均立足于研究逻辑,从研究的基本涵义和基本要素谈起,围绕选题把握、概念使用、实证研究等方面展开,书中还穿插了青年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大量案例。可以说,这本书凝聚了刘老师三十年来潜心研究思维表达和青年问题的心得体会,可谓研究领域少有的方法论之作,堪称“一剑淬砺三十年”。夜深人静,细细品读,感觉到章章篇篇都烙印着刘老师的心血心得和心愿,字里行间都彰显着理论学术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当代中国青年研究的学术方法和主流观点具有启发意义。(选自廉思教授为本书所作序言《一剑淬砺三十年:一本帮助青年学者修炼内功的好书——兼谈当前青年研究的三个问题》)
我希望这是一本有用的书,一是能帮助一些青年研究者,乃至一些其他学科的青年学者知道他们的研究当中存在着哪些问题;二是能帮助他们知道怎么做比较合理、比较规范;三是能帮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补足自己的短板。青年研究的未来在年轻的青年研究者身上。只有他们健康成长起来,只有他们能够更加规范、娴熟地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去把握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青年研究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全社会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当代青年,把握青年成长的规律;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以促进青年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那时候,才是青年研究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不惑,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界重视的时候。(选自本书后记)
书名:青年亚文化的时代表征与引导对策研究
作者:卜建华
页数:218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中图分类号:C913.5
《青年亚文化的时代表征与引导对策研究》紧扣青年、青年亚文化、新时代这三个关键词,通过梳理和分析现阶段青年亚文化的时代表征,判定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动向与态势,助力新时代青年展现新气象。网络信息时代,青年亚文化发展呈现出具有时代表现形式与风格各不相同的文化表征:“丧文化”“宅文化”“佛系文化”等都是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发展的最新样态与具体形式,各种青年亚文化表征依托网络虚拟平台,凸显出娱乐性、参与性、共享性与包容性的特征,实际上也为青年群体规避社会传统规则、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强化身份认同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与场域,使青年群体的压力得到释放、心灵得到慰藉,最终实现了青年群体自我状态的调整。(选自本书前言)
书名:时代长镜头·新青年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作者:刘涛
页数:259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中图分类号:I253
凡为过往,皆为序章。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计划未来,而那颗不安于现状的心正是新潮流的起点。因为钟情于表演,她不甘受限于家庭条件,在网红圈努力开创自己的道路;因为执着于独立调查,他蜗居于7平方米的家,艰难经营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因为痴迷于摇滚,他不愿囿于安逸的生活,拿起鼓槌奏起独一无二的人生曲。《新青年》中这样的青年人物比比皆是,他们躁动不安的心既为时代所形塑,也推动着时代的前进。该册包含“时间的沙”、“心里的锁”等四个篇章,叩问心灵,寻找梦想。(选自本书序言)
书名:青年成长心理学
作者:苏琪,宫淑瑰
页数:295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中图分类号:B844.2
成长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让青年人通过科学心理学的学习,相信并看到自己拥有的成长力量和优势资源,学习自我探索、自我管理的智慧,提升人格结
构的和谐水平,适应变化发展中的社会环境。(选自本书第219页)
书名:当代青年的自我研究——以90后大学生群体为例
作者:张妍,刘艳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数:158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中图分类号:G444
本书围绕大学生自我的系列问题逐步展开,由对自我的探究导入,从自我研究的历史、特点及意义三方面阐明大学生自我研究的基础和背景,全面和深入地揭示了大学生自我认同、情绪管理、自尊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同时,本书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研究了自我认同、自尊、自信与自卑、社交焦虑、情绪管理、羞耻感和主观幸福感等诸多翔实的内容,力求对大学生自我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剖析。(选自本书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