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体史》: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画卷
2023年05月30日 10:24:49 作者:周典富 来源:《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5月24日 10 版) 审核:
《汉字形体史》,陆锡兴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年1月第一版,338.00元
由著名文字学家、训诂学家陆锡兴教授撰写的《汉字形体史》,是一部全面描述汉字形体演变历史的著作。该书共四编四十章,包括古文字形体史、篆文形体史、汉隶形体史、八分形体史、草书形体史、真书形体史等内容,计百余万字。该书全面论述了从商代到清代的汉字形体发展历史,详细介绍了各种书体的特点及兴衰,全面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汉字形体、结构和实际使用的情况,深入揭示了汉字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引导读者进入精彩绝伦的汉字世界。细读文本,该书具有三大鲜明特点。
一是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证据。在本书之前,有魏建功《汉字形体变迁史》、蒋善国《汉字形体学》关注汉字形体问题,但这些著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汉字形体研究的实际需要。陆锡兴教授历时五十余年潜心整理相关资料,在充分利用传统文献的基础上,将出土文字资料(包括新发现的传本文字资料)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做到二者紧密结合,实现了缜密研究。在利用出土材料方面,除了利用已经发表的资料和图片进行研究判断外,还通过实地考察博物馆,对相关实物进行甄别,优中选优,得出科学可靠的判断。如根据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赵眜”等印文风格,考察得出墓主所处时代的官印制度及历史沿革。又如对西安东郊西汉窦氏墓“窦氏”“妾氏”印文中“氏”的结构分析,与《汉印文字征》相互印证,明确了该字为“氏”字,非“女止”二字。
二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概念。我们知道,文字学界对古文字、近代汉字的研究,力量和精力投入很大,既有单个文字的考释,也有类型归纳、规律总结,同时也有新概念的提出和定义。作者在长期研究中,认识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涉及汉字的一些基本的名称、概念尚未得到厘清,对于深层次的研究形成阻碍。有鉴于此,作者十分注重实物与历史名称的一一对应,全面整理了历史记载的形体史名称,对长期争讼或者根本没有涉及的历史形体名称作出了全面、合理的解释,进而发掘出汉字蕴含的历史内涵。比如“缪篆”,因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未加界定,以致后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在汇总梳理现阶段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屈曲缠绕说”“谬误说”“端正严肃说”“规度说”以及由“谬误说”引出的“异于小篆说”,肯定了其中可取的部分,并结合文献记载,从训诂学的角度对“缪篆”重新定义为“和美之篆”,即协调正篆,“得和谐之美”。是说为缪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又如关于“鸟虫书”的界定和分类,一般认为鸟虫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内部包括鸟形和其他动物形状,不能细分。作者在归纳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照齐《禾簋》、燕《杕氏壶》、中山《中山王方壶》、晋国赵氏《赵孟家壶》、魏《梁十九年鼎》,认为云书是鸟虫书的基础,在西汉迷信祥瑞的沃土里,鸟、虫、凤、龙等作为装饰性成分被更多地运用到云书中,从而形成鸟虫书这种与象形文字象形性质有着密切关系的艺术书体。这一认识,对文字学界和书法界了解鸟虫书的来源、构形和定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是提供了好典范和好方法。新时代汉字文化的研究与传播需要新思路、新方法,作者跳出传统汉字研究的藩篱,将目光转到书法学的形体研究,充分利用书法学更加关心书写问题、各种字体变化的特点,弥补了文字学字体研究因偏重于字义与形体关系、注重文字结构分析导致的不足,对形体演变的规律进行了相对科学的总结,即形体演变是从笔画书写开始的,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最终形成各种形体。如“三体石经”由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书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古文字研究者对其中古文的形体特点进行了科学归纳,认为“石经古文的用笔由于刻石者的精心修饰而更具视觉美感,而且其构形也同样保留着人为统一和规范的痕迹”。作者由此延伸,指出三体石经沿用了八分碑刻“字迹工整,书法优美,讲究文字装饰”的特点。另外,作者研究视野宽阔,还关注到外部因素对汉字形体演变的影响。比如宗教民俗的神秘化不仅渗透到实用的形体中去,也创造了独立使用的变形字体,如唐宋时期因道教盛行而出现的叠篆;不同物质条件如铭刻、印刷等技术手段对形体造成的影响,使得文字呈现出复杂的文化形态。
《汉字形体史》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因独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鉴定中获评优秀等级,入选了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辑出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选介汇编》(第一辑),新近又入选了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著作可以在当代读者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从而为拓展汉字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汉字学理的研究深度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作者 周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