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人生美学的“四进院落”

2024年04月07日 12:50:55来源:北京日报

  衣若芬教授是央视纪录片《苏东坡》的海外讲述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她用隽永恬淡的文字,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心灵栖居的疗愈温室。全书分四区块,“自我存在”“自我安顿”“自我管理”“乐活自我”,恰似温室的四进院落,敞开大门,以温暖包容的姿态,迎接所有对探索自我意识、活出自在人生尚存疑虑的朋友;纵已无惑于风雨人生,也可到此稍憩,听东坡诵明月之诗,酿一壶逸怀浩气,新火试新茶。

  《自爱自在:苏东坡的生活哲学》衣若芬 著 天地出版社

  该书主旨是东坡书信中常作结语的“倍万自爱”,作者以平等交谈的姿态、娓娓动听的口吻,为大家拆解苏东坡的“自爱”逻辑,引导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他的价值观,将其融会贯通于日常生活,进而优化看待自我与人生的方式和路径。这种学习不是生搬硬套,亦步亦趋,那往往会导致方枘圆凿,扦格难通,而应切实踏入东坡的生命历程,站在他的境遇角度,设身处地体会他抽丁拔楔的方法论。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学东坡如何爱自己,不必把他的三观套在我们自己身上,而是要学方法,也就是说,看东坡如何钓到鱼,不是直接吃他钓的鱼。”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该书正是在对东坡人生版图的构画中,沉潜生活哲学的思索与体味,如春风化雨般,引领读者运用学到的方法论,一叶舟,一竿纶,安然航行于各自的生命江海。

  拜读此书,不但收获哲思的沉淀,更给予我无尽的审美享受。全篇文从字顺,金声玉润,许多段落令人拍案叫绝,深觉如沐春风。书中对《赤壁赋》《题西林壁》等作品的解读独出机杼,令人耳目一新;写东坡与仲殊的对话,言近旨远,流转自如,不着气力便将意境尽致烘托,毫无雕琢痕迹;从自我的真实存在角度解构《记承天寺夜游》,使读者收获丰厚的美学滋养,同时开始反思并改进与自我的相处方式,受益匪浅,满载而归。作者解读《后赤壁赋》:“到了半夜,四周静寂。刚好有一只孤鹤从江的东边飞来,突然长鸣,经过东坡的船,往西边飞去。”简洁生动,极富画面感,淡笔轻染,便勾勒出一幅气韵生动、心物交融的水墨画,在完整传递意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呈露其迷离惝恍之美,使读者瞬间进入艺境,如随孤鹤一道,飞鸣且过,又似携手东坡月夜登临,怅然若失。每节末尾的思考练习,就像读者同作者和东坡秉烛夜谈的书斋,读者与自我坦诚相见,展示采获的硕果,东坡自千年前投来宽柔微笑,作者则在一旁亲切鼓励,时而提问并解答,便成章前的短文小引和章末的“有此衣说”。烛火明灭,思想的灵光却永恒朗照,苏轼时时呵护高烛,是怕海棠夜深寂寞,燃烛照红妆,爱花也是自爱,惜花亦是自珍,在这一方暖黄澄莹的天地,作者温柔地引领读者,一步步走向东坡的内心世界,从中窥见照破山河万朵的玉界琼田。

  苏轼去世已近千载,我们吟诵诗词、赏读传记,匍匐于泛黄史册间,细嗅岸芷汀兰的百代余芳;或是苏堤漫步,赤壁登临,沿循他的足迹,悬想文星旷世的遥迢气息,竭尽全力,只为离他更近一些。但无情过隙的白马,却只会让我们与他相隔渐远,我们在心灵上求索靠近的每一刻,都是时间洪流将他愈发推远的瞬间。幸运的是,还能在此书构筑的美境中短暂栖息,携东坡同室而溯游,品茗手谈,与孤鸿结伴;或是欢饮达旦,醉眠芳草,再被一溪风月唤醒。半醉半醒间,我向东坡讨教如何爱自己,他淡笑不语,身姿清挺,临江垂钓,我观察他如何钓鱼,久而久之,也便随他一道笑了。这笑容大抵就是每个中国人提到苏东坡时的会心一笑,如封底所言:“无论你是谁,都能遇见苏东坡”,只要遇见他,看他将颠沛流离酿作快意人生,便很难不莞尔,欣然随喜。

  我拜读时,仿佛跟随作者一道,徐徐展开东坡的生活图景,镜像中的自我亦悄然浮现:我在镜中认识了自爱的对象——自己,确证了自我存在的方式,尝试摆脱世俗对成功的定义枷锁,发掘有限生命的无尽可能;与东坡持杯月下,不问荣枯,看清自我在世界中的位置,将性灵妥帖安顿,观察他对万事万物的思考方法,从中找到爱自己的路径,进而推己及人,爱他人、爱万物、爱世界;从东坡对知识、时间、能量、情绪和欲求的管理中,领悟高效有力的自我管理,乃至向上管理之道;把盏为乐,广结善缘,沐浴安眠,品鉴大餐,尝罢鱼美笋香的东坡闲闲回首,含笑对我说,此生有味在三余,笑容洒落无尘清夜,占尽世间琼英,万象皆幻化作可与为乐者。在此过程中,作者始终陪伴身侧,不干涉,不说教,只随读者走过一程自我认知之旅,同听一夜江声,共嗅三分春色,途中有万里卷潮来的壮阔,亦有惆怅东栏雪的细腻,有山下兰芽、庐山真面、清风明月、败亦可喜之理性思索,更有好景须记、飞鸿雪泥、心安吾乡、千里婵娟之感喟深情。衣教授将苏轼的人生美学熔铸成文,便似汇聚无穷力量,绵里裹铁,语浅意深,笔端一点浩然气,如乘千里快哉风!

(作者刘天禾为书评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