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选】科技观的历史演进与时代意蕴

2022年03月21日 15:42:55 作者:王伯鲁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1日 15版) 审核:

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认识科学技术本质、特点、体系结构、发展规律及其在社会演进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总观点、总看法,科技观已经成为人们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观及其结构

 从科学技术史看,科学与技术是源流、属性和功能各不相同的两种文化形态。科学面向未知事物,是理性传统的产物;技术面向“未行”事物,是工匠传统的产物,远比科学的历史更为久远。近代前,科学与技术基本上处于相对独立的并行演进状态,彼此之间较少沟通交流。近代以来,在资本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互动交流趋于频繁,协同共进。进入20世纪以来,在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进程中,两者日渐融合,出现了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形态——科学技术,简称为“科技”。

 科技观就是科学技术形态、流变及其社会功能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随着科学技术的演化,人们的科技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展现为一种历时性结构。同时,科技观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关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属性、体系结构与演变规律的观念,通常被称为“内观”;二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以及与社会诸领域互动关系的观念,往往被称为“外观”。“外观”以“内观”为基础,是后者的延伸、拓展和补充;两者相辅相成,互动并进,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技观,即形成一种共时性结构。

科技观的形成与认识路径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扩张,人们对科学与技术现象及其社会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19世纪中后叶,是第一次技术革命向纵深推进、第二次技术革命酝酿萌发的历史时期。此时,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也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一大批新兴学科门类。这一时期的科学与技术成就以及所形成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使科技观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当然,科技观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发展而演进的。一百多年来,人们从各自所处时代或地域的科学技术成就与认知背景出发,观察、分析和探究科学技术的新属性、新特点及其社会功能,进而分化衍生出各具时代、地域、流派或个性特色的科技观的诸多具体形态。从微观层面看,科技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并存着多重历时性结构与共时性结构,以及血脉相连、分化融合的复杂演化轨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作为新科技革命的轴心,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目前正在从以微电子和互联网为标志的初级阶段,向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代表的高级阶段迈进;同时,以基因工程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也风生水起,促使人类社会从信息科技时代走向生物科技时代,迈向科技创新的崭新时代。当今科技发展呈现出加速化、综合化、集团化、产业化、全球化趋势,以及科技与人文交融、科技与社会互动等一系列新特征、新态势,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人类社会已步入全面深度科技化的崭新时代,迫切要求改变过时落伍的传统科技观。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科技观源于人们对科技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概括,反过来又引导着现实的科技实践活动。因此,只有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直面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活动、最新成就以及丰富鲜活的社会科技化进程,才能从中窥探和发现当代科技发展所展现的新属性、新特征、新机制、新规律等。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内生变量和众多社会现实问题的交汇点,对科学技术发展及其所催生问题的关注与探究,成为当代科技观的关注重点。从逻辑的视角看,揭示科技观的当代内涵,主要表现为一个以归纳逻辑展开的思维上升过程,其中并存着三条基本进路:一是学习当代科技知识,梳理、跟踪和理解众多科技前沿的新进展,直接挖掘和提炼当代科技发展的新属性、新特征和新规律等。二是通过梳理和解读反映当代科技前沿进展的一系列综合性报告,以及讨论某一领域科技新成就、发展新态势或新特征的专门著述,从中间接提炼和概括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属性与新特征等。三是面向广阔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领域,观察、分析和提炼当代科技塑造社会面貌的新样式、新机制、新特征等,进而全面认识当代科技的主要社会功能等。

 关注和反思当代科技发展及其社会功能,也是当今众多学科、思潮、流派的基本特征,其中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或系统或片面地触及科技观层面的内容。这些理论成果也是探究当代科技发展问题的思想资源,我们应当批判地吸纳和借鉴这些理论成果中的合理成分,博采众长、守正创新,借以丰富和发展当代科技观。

科技观的时代意蕴

 当今科技发展展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属性与新态势,丰富和发展了科技观的时代内涵,主要内容有:

 其一,科技革命观。进入20世纪以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创立为开端的现代科学革命持续推进,深化和拓展了人们对微观、宏观和宇观世界的认识,也将人类带入了“大科学”时代。发源于二战期间的核能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兴技术,逐步演化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及其产业集群。目前,以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向以大数据、物联网、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智能技术革命阶段挺进。同时,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命科学技术后来者居上,即将进入爆发式成长阶段,正在演变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轴心或领头羊,必将重塑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格局。这两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交错重叠、互动耦合,开始上演“双主角”对唱的科技史大戏,以往历次科技革命之间的过渡期(或间歇期)已不复存在。

 其二,科技融合观。进入20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进程的双重驱动下,科学与技术日渐融合,逐步改变了传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造模式。当代科学研究愈来愈依赖于先进实验技术研发及其成果的支撑,或者说实验技术的样式与水平决定着新科学事实的发现模式,即决定着科学家能感知到什么?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对于天文学发展、大型粒子对撞机对于高能物理学研究莫不如此。同样,随着当代技术研发向高精尖方向迈进,技术前沿领域的许多新属性、新规律有待探究,形成了技性科学(technoscience)形态。其中,探索性的技术试验既肩负着验证技术原理与设计方案的使命,又承担着发现科学事实、验证科学假说的任务,与科学实验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与传统的自然科学不同,技性科学并不是要说明和解释现存的自然现象“是其所是”,而是要通过技术创造“成其所是”,进而揭示和阐释人们所创造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属性、条件和过程,达到知行统一或同步。技性科学知识是在技术研发进程中随同技术人工物一起被“制造”出来的,即“所是”取决、服从和服务于“所创”。由此可见,高新技术研发开辟出一个全新的未知人工环境或领域,自然界中原本并不存在的新型技术人工物及其创建过程,开始转变为科学研究的新任务、新领域。

 其三,会聚综合观。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形态,会聚技术力图将纳米科学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四大领域加以会聚组合,体现了人类将在纳米层次上重新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自身的雄心壮志。其中所折射的科技前沿领域的多学科会聚、综合集成以及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已演变为当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近年来,科技前沿领域的一系列新成果都展现出跨学科、跨领域、多学科会聚集成创新的特征,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或协同并进趋势开始显现。传统的学科分化、专业技术精进虽然有利于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与改造,但是前沿问题或高新技术目标及其所处环境却是复杂多样、不确定或易变的,往往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多领域的先进技术手段才能认识和解决。因此,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分析性或线性思维模式,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或者会聚集成众多领域的科研力量及其优秀成果,协作攻关,已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正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众多当代先进科技成果的不断会聚和综合,才为众多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生命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支撑条件。

 其四,创新驱动观。科学技术发展已走过了以个体劳动方式为主导,依靠求知欲、好奇心或机遇驱动的阶段,以及以产学研合作等集体劳动方式为轴心,依靠资本驱动和团队协作的阶段,正在迈向以国家创新系统为载体、依靠资本与国家力量双重驱动的阶段。这里的国家创新系统就是在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引导下,科技体系各部门、单位之间相互协作而结成的巨型创新网络。它既是科技知识生产、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也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资源配置的调控机制。事实上,在科技发展进程中,隐藏于事物背后的属性、特点和规律以及潜在的技术原理、机制与功能,都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得以揭示或创建。在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积极主动的创新已演变为推动科技进步乃至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创新涉及政产学研等多元主体,人、财、物、知识产权、文化氛围等多重要素,是各创新主体与要素之间协同合作或耦合的一种非线性现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一方面,在充分调研、预测和评估的基础上,要尊重科技发展规律,制订科技创新规划或路线图,有目标、有方向、分步骤地自觉推进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集中人、财、物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协同攻关,勇于创新;还应着力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社会体制机制、文化氛围、教育体系等支撑条件,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其五,加速发展观。包括科技在内的现代社会的快速演进现象,早已为许多学者所关注和讨论。加速回报定律、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普赖斯指数律、摩尔定律等,都从不同领域或层面揭示了科技的加速发展态势。当代科技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科技知识增量急剧膨胀,众多科技领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以至于人们经常使用“突破”“爆炸”“革命”等词汇来描述众多科技领域的演进。我们可以从论文发表数量或专利申请量的增长、技术更新换代的频率、通用技术效能指标的增幅、科研经费投入的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维度,对科技加速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描述和预测。当然,这里的“加速”主要是在隐喻或修辞学意义上使用的。其实,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科技发展的速度或加速度并不相同,应当展开具体分析和描述。

 其六,综合国力观。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已演变为综合国力的基础或核心:一方面,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科技实力及其增长潜力,而经济和科技本身就是构成综合国力的主要指标;另一方面,当代科技成果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渗入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推进了社会的深度科技化建构,改善了综合国力的结构、要素和环节,从而促使综合国力得到全面提升。例如,作为综合国力构成单元的传染病防治能力,就取决于疾病防治系统和医疗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及其运作流程的科技水平。或者说与这两个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运转环节相关联的科学技术越发达,传染病防治能力就越强大,进而综合国力也就越强大。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的观念转变,凸显了科技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基础性或决定性作用,成为一个显著特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