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开放的鲜花
2022年06月14日 16:30:54 作者:刘平 来源:《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1月17日 14 版) 审核:
回顾100年来中国儿童剧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艺术成就,可以说,中国儿童剧的发展经受了来自现实社会的种种挑战,经过广大儿童戏剧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努力开拓儿童剧发展的新途径,迎来了今天蓬勃发展的局面。一是创作上题材不断扩展,主题不断深入,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出现了很多内容积极向上、形式新颖的好作品。二是在走市场的过程中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战火中诞生的儿童剧
中国儿童戏剧的发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密切关系。五四运动前夕,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在反帝反封建的社会背景下,关注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与成长。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就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唤。郭沫若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黎明》(1920)唱出了一对小儿女的心愿:“我要涤荡去一些尘垢秕糠”(女),“我要创造出一些明耀辉光”(儿)。黎锦晖创作的三部儿童剧以一种爱心与善心,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其中,《麻雀与小孩》(1920)写小孩因喜欢小麻雀就想把它关进笼子,见老麻雀伤心就放了小麻雀,跟它们成为了朋友。《葡萄仙子》(1922)写葡萄仙子在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过程中,不断得到雪花、雨点、太阳、春风的帮助,表达了“世间万物是好朋友”的主题。《小小画家》(1926)的创作,是黎锦晖不满于“当时的教育部强令小学生读经、愚昧儿童”,因而在戏中揭露、讽刺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提倡因材施教,鼓吹少年儿童个性解放、追求民主自由的新观念、新精神。这些儿童剧内容上虽然有些简单,但主题立意积极向上,演出时载歌载舞,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红色政权和革命根据地,重视戏剧宣传和儿童教育,儿童剧创作演出活动十分活跃。由李伯钊在江西瑞金主持创办的高尔基戏剧学校就招收少年儿童学员,毕业后分到各个红军剧社或文艺宣传队。这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儿童剧是韩进创作的《李保莲》,写苏区儿童团员李保莲勇敢机智地与偷袭的敌人做斗争的故事。李伯钊的《无论如何要胜利》,写一个不满10岁的儿童团员和他双目失明的姐姐用生命保守秘密,至死不说出红军去向的事迹。潘振武的《老先生教书》,讽刺了腐朽的旧教育制度,故事诙谐有趣。在演出方面,当时是孩子演孩子,孩子演大人。少年儿童是革命根据地剧团中重要而特殊的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中共地下党一方面救助那些流离失所的孩子,一方面把他们组成各种形式的儿童剧剧团,如孩子剧团、新安旅行团等,各地也成立了儿童剧团,如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广州儿童剧团等等。孩子们通过演剧学习文化,进行抗战宣传。其中,孩子剧团是成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剧团,被誉为“抗战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茅盾),对中国儿童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的报刊上称孩子剧团是“大时代的小战鼓”。洪深、冼星海等很多戏剧艺术家都给孩子剧团上过课。儿童剧《乐园进行曲》是石凌鹤根据孩子剧团的经历创作的,通过一批生活在苦难中的孩子,在抗日战争的严酷现实中进行斗争、成长的故事,抨击了国民党的消极抗战。石凌鹤还把张天翼的童话小说《秃秃大王》改编为六幕儿童剧。孩子剧团创作演出的剧目还有《不愿做奴隶的孩子们》(哑剧)《孩子血》《为保卫和平而战》《孩子们站起来》等剧目。
新安旅行团是受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影响创办的儿童剧团,其宗旨:一面宣传抗日救国,一面到“民族解放斗争的大课堂”里学习。他们演出的剧目有:根据法国作家都德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改编的《上海小同胞》,反映抗战两年来中国儿童的斗争生活的《两年来》。还演出了《敌后孩子》《一个打十个》《东北小同胞》等。
这一时期,许多八路军、新四军的演剧团体、延安的专业戏剧团体和各解放区的艺术院校也相继建立了儿童剧团或儿童演剧队,一些地方上的村镇也有儿童演剧活动。创作演出的儿童剧有:以反汉奸为内容的《中华儿女》。胡可创作的儿童剧《清明节》,描写一个贫苦家庭几个孩子在八路军的教导下成长的故事。演出的剧目还有《还我孩子》《勇敢的小猎人》《八路军和孩子》《小英雄》等剧目。《蹄下》(于伶)、《两个孩子》(陈白尘)、《儿童世界》(熊佛西)、《西门豹治邺》(叶圣陶)、《少爷门前》(陶行知)等等,都是少年儿童喜欢的剧目。
这些儿童剧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演出效果非常好,大大地鼓舞了孩子们的生活勇气和斗争士气,孩子们在创作演出儿童剧的过程中成长,为儿童剧和话剧事业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
阳光下成长的儿童剧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儿童戏剧事业的发展,成立了多家专业的儿童戏剧团体,儿童戏剧事业也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儿童剧创作水平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47年,宋庆龄对上海的黄佐临等话剧艺术家说:“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培育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他们的想象力,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在宋庆龄的支持下,中国福利会基金会成立了,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创办了。紧接着,北京成立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各省市也先后成立了儿童演出团体,还有很多话剧院成立儿童剧团。儿童剧从组织上有了正规剧团,创作水平也大大提高,开创了儿童剧发展的新局面。
1956年,任德耀创作了童话剧《马兰花》,提升了儿童剧的艺术质量,这个戏演出的时间最长,演出的场次最多,是一部看后就不能忘怀的作品,也是中国儿童剧创作历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之后任德耀创作的《友情》《小足球队》等儿童剧也深受欢迎。这一时期,还有描写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家庭》《革命的一家》,描写红军长征的《小红军》,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斗争生活和少先队生活的《枪》《儿童团》,描写解放战争时期斗争的《地下少先队》,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创作的童话剧《果园姐妹》《小白兔》《大灰狼》《宝船》《青蛙骑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描写英雄故事的《岳云》和《以革命的名义》《英雄小八路》《刘胡兰》《草原小姐妹》。影响较大的儿童剧还有《小雁齐飞》《蓉生在家里》《一百分不算满分》《双双和姥姥》等。演出外国儿童剧翻译作品有:根据苏联小说改编的五幕儿童剧《表》,翻译苏联儿童剧《小雪花》《小白兔》等。任德耀的《好伙伴之歌》以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为素材创作,写出了艺术上的趣味性。
这些儿童剧不论在内容的丰富性、表演的艺术性和演出的效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是儿童剧创作的黄金时期。
改革开放焕发儿童剧创作生机
改革开放使儿童剧创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剧作家解放思想,激情焕发,好作品层出不穷。
如歌颂老一代革命家的《报童》(邵冲飞等)、《宋庆龄和孩子们》(任德耀)一经在舞台上亮相,便引起很大轰动。影响比较大的剧目还有:从民间故事改编的神话剧《人参娃娃》(王继厚、刘喜廷)、《寒号鸟的秘密》(风眠)、《甘罗十二为使臣》(宋捷文)、《雁奴莎莎》(秦培春)等。《奇怪的101》(罗英等)描写孩子们热爱科学,认真进行科学实验,从小树立爱科学、为祖国四个现代化服务的志向,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还有描写孩子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表现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朱小彬》、《闪烁吧,繁星》(欧阳逸冰)、《五(二)班日志》(沈虹光)、《红领巾》(杨菊英)、《潇洒女孩》(于德义);《会粘知了的老师》(欧阳逸冰)、《童心》塑造了全新的老师形象。《小宝贝儿》(永娟等)、《陈小虎》(代路)、《魔鬼面壳》(任德耀)、《一二三,起步走》(王辉荃等)、《春雨沙沙》(李冰)、《喜哥》《三毛要上学》《月琴与小老虎》《特殊故事》(杨利民)描写孩子们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奉献爱心的故事。这些作品以孩子的视角,直接描写孩子的生活故事,贴近孩子的情感,表现孩子在实践中的成长,艺术上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深受孩子们喜欢。
新世纪儿童剧创作题材的突破
进入21世纪,儿童剧创作题材不断拓展,创作手法多样,舞台创作绚烂多彩,儿童剧创作出现了新的气象,表现之一:创作题材的突破。
儿童剧创作题材的突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变化,突破了此前思想观念上的种种禁区,使儿童剧的创作不论在题材上还是内容开掘的深度上,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以前不大涉及的学生早恋问题、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等,都有所涉猎并出现了比较优秀的作品,如2005年苏州市滑稽剧团创作演出的《青春跑道》和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柠檬黄的味道》。在这两部儿童剧探讨的青少年学生青春期成长的问题,作者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把握时代的脉搏,真实地再现当代青少年的生活领域,展示了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理想追求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内心困惑。重点展现了青少年们青春的浪漫与阳光的心态以及同学间友好情感的纯洁与温馨,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在这两个戏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青少年学生们走向成熟的脚印,更看到了他们伴随着青春成长的心理过程。在《青春跑道》中,当同学们对早恋问题不能正确认识,更不敢跟家长交流的时候,马丽亚老师把自己“早恋”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使同学们明白了如何正确对待“早恋”问题,不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而应该以此为动力,互相鼓励,去追求远大的理想。
《柠檬黄的味道》和《青春跑道》创作的成功,演出广受欢迎。剧中所展现的青年学生阳光、纯洁与美好的情感,令人感动。《青春跑道》演出五六百场,《柠檬黄的味道》演出一千多场,至今不衰。
其二、用戏剧触摸儿童的心灵,帮助孩子找到“自信”。《我和我的影子》写一个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卑的孩子李大米,通过自信心的增强进而转变、成长的故事。《挑战3vs3》(编剧张志华)呼唤的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寓教于乐。孩子们不愿意做考试的机器和分数的奴隶,希望自己的青春更多姿多彩。他们参加篮球比赛不但没有影响学习,反而增强了学习自信心,提高了学习成绩。《绝对小孩》(编剧杨硕)孩子的视角与孩子平等地“对话”,释放他们的情绪、放飞他们的“梦想”,让孩子们在生活的实践中去观察、去思考、去判断、去行动。《古丢丢》(编剧邱建秀)描写一个“笨”孩子古丢丢在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不仅鼓舞了孩子,也启发了家长。《特殊作业》通过为父母洗脚,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父母的爱。《大山里的红灯笼》写一个从城市来到农村的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的转变。在农村孩子的影响下,他逐渐改掉了以前不好的习惯,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其三、从历史题材中开掘新意,打通古典名著与今天孩子情感沟通的渠道。
《愚公移山》(编剧艺朴,导演苗青,青岛市话剧院)采用穿越古今的方式艺术地诠释愚公精神,把古代寓言形象化,用带古风古韵的诗意和奇幻趣味的剧情带领孩子们认知中华文化,理解古代文化的深刻意蕴。该剧的演出充满了中国古典色彩,演出以《列子·汤问》全文贯穿全剧并融入于故事的叙述中。音乐以唯美悠婉的中国风旋律勾勒出一个别样的古人生活的风貌,使孩子们在领略《愚公移山》故事的古意盎然的美韵风格时,感受到人类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体会到独特的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
该剧以古代“愚公移山”的故事为素材创作,思路开阔,主题鲜明,有新意。剧中以穿越的方式,写今天的孩子余小鱼与同学一起去参观“愚公移山展览馆”,与愚公等人发生了交流,引发了故事的发展,即在阐释愚公移山故事原义的同时,密切联系现代社会,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把愚公的精神延伸到现代,使内容具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我们是秦俑》(编剧杨硕)的创新意义在于,以博物馆文物为创作原型,将古老的文物卡通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生命——即时代性与现代化特点。该剧用孩子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现古老文物的鲜活故事,让沉睡多年的文物活起来,恢复其当年的生命,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体味其中的美韵。剧中把秦兵马俑、汉代竹简、鎏金铜龙、唐三彩骆驼俑、泥塑飞天侍女、元青花瓷瓶等文物拉上舞台,让他们成为主角,艺术构思非常奇妙,增加了该剧的趣味性,引发孩子的观赏兴趣并对历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成语魔方(三)》(中国儿艺)独特的艺术特点,一是创意好,思路开阔,可以充分发挥创作人员的想象力和舞台艺术表现力。二是小戏剧,大文化。用人们喜爱的成语故事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三是把知识性、娱乐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利用舞台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在好看好玩的艺术观赏中让少年儿童接受传统文化,增加知识,增长智慧。该剧通过舞台艺术把成语的精髓艺术化,使孩子们在艺术观赏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听见梦想》(编剧傅玲,导演赵宇,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描写视障人的生活,通过同是视障人的父女的对话,写出了他们的理想追求,战胜挫折与困难的毅力,给人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鼓励。“什么是梦想? 梦想就是即使没有了眼睛,也能辨明方向,也能有自己的理想”。“我看不见光亮,但光亮在我心里”。用小铃铛代替各种声音,演奏出不同的曲调,结尾时集体用小铃铛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如银铃般的声音响彻夜空,非常美妙动听。
新时代儿童剧创作的深入与扩展
新时代儿童剧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创作题材的扩展和内容方面的深入,描写“成长”的主题是重点关注之一。今天的孩子早熟,他们不仅需要艺术的娱乐,也需要了解民族的历史,逐渐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在了解苦难、认识苦难的过程中,从小做好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思想准备。
《山羊不吃天堂草》(编剧冯俐)聚焦当代少年儿童的心灵成长的历程,启发少年儿童对人生的思索。作为一部“成长戏剧”,该剧从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宽阔视野中去思考生活,去体悟人生的真实的含义,对于今天少年儿童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启发与思考作用。《戴“星星”的孩子》(编剧邱建秀、吴旭、傅玲)描写抗战时期“孩子剧团”的孩子们在“磨难”中成长,在艰苦岁月中的亲情和友情的体现,为“梦想”而奋斗的信心与勇气。《火光中的繁星》(编剧王薇、赵宇)是一出让孩子了解民族的苦难历史的剧目,描写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在艰苦中锻炼成长的故事。向今天的孩子们传递一份温暖与坚强,以及珍惜今天的和平岁月、努力读书奋进的愿望。《阿尔法星球历险记》(编剧田鹤)是一部科幻儿童剧,讲述“科学小怪人”阿太发明“平行宇宙空间传送器”的故事,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科学知识。
还有《西游记》(三部曲,编剧陈传敏)、《东海人鱼》,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宝船》(老舍)《小蝌蚪找妈妈》《北京童谣》《三个和尚》(肢体动漫剧)等,都是常演不衰的剧目。《成语魔方》也成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一个品牌,其中《揠苗助长》《班门弄斧》《滥竽充数》《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竭泽而渔》等以短剧的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深受孩子们喜欢。